张桂红
张桂红,河北张家口市人,中共党员,教授,景观设计师。现为贺州学院设计学院教师,从事环境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专业会员。受聘于贺州学院特色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第一批学术骨干,担任《园林工程》、《景观设计》等课程主讲教师,主持完成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广西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等研究课题多项。在《生态经济》、《design》、《广西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省级奖励。
一、主要研究方向:
城市景观设计及其理论研究、乡土景观理论研究等。
二、发表论文:
[1]张桂红.基于廊道特征论河流生态廊道设计.生态经济, 2011, (8): 184-186.
[2]张桂红.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及其问题刍议. 美术, 2019,(10)144-145
[3]张桂红. 传统村落风景林的文化解读. 广西社会科学, 2016, (12): 186-190.
[4]张桂红, 张锋. 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档案, 2018, (2): 136-138.
[5] 张桂红.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设计的“天人合一”思想. 大舞台, 2015, (8): 70-71.
[6]张桂红. 生态文明背景下广西村落风景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西部学刊, 2019,(6)
[7] 张桂红. 孤岛型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8): 4747-4748.
[8] 张桂红, 刘芳.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城市广场设计——以包头城市广场为例. 现代园林, 2011, (4): 48-51.
[9] 张桂红. 包头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 贺州学院学报, 2010, (4): 62-65.
[10] 张桂红. 生态设计的植物群落空间比例分配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8): 4747-4748.
[11]Guihong Zhang.The Ec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of Yao Nationality in Guangxi.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ivil Engineering(ICETCE2012), 2012,1949-1951.
[12]Guihong Zhang. Landscape Application of Six Ornamental Grasses Species of Miscanthus[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4, 6(7):37-38
[13] Guihong Zhang, Ruijun Xi. The Plant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ain Garden in Southern China[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7, (3):
[14] Guihong Zhang. Study on the Culture of China’s Traditional Village Scenic Fores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and Management 2017, 2017.6.
[15]张桂红. 张桂红作品.艺术百家,2015(5)
[16]张桂红. 张桂红作品.江西社会科学,2015(11)
三、科研项目
[1]主持2015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文明背景下广西村落风水林文化传承研究,已结题。
[2]主持2013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团队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研究,已结题。
[3]主持2015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桂东村落风水林景观现状及保护开发研究,已结题。
[4]主持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威客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设计类专业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在研。
四、教学及科研获奖
[1]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互联网+教育:基于“威客”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排名第二。
[2]2012年广西各地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排名第三。
[3]2015年贺州学院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互联网+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排名第二。
[4]论文: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获贺州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论文:生态文明背景下广西村落风景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获贺州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四、主要作品